close

《附上我的愛》.jpg      

      接連二張的證書寄到我的信箱,也正式宣告2009年第一季的結束與豐收。不想再回想年初時精神與肉體的極度疲累,只是小心翼翼地將輕如鴻毛的二張薄紙收納妥當,成為眾多的之一。收到證書的當下,其實心情沒有想像中的愉悅,只是覺得我真的將這件事情完成了,而這件事情也真的在我手中終結了。

      也因此,打開信箱後的結果並未令我雀躍。讓我感到心情跳躍的,反而是在收信前。原因在於我喜歡的,其實是鑰匙在鎖孔中轉動時,那片刻的流轉與未知。

      我很少收到朋友以書信的問候,雖然我也很期待。但是,身邊的朋友多以電子郵件、或即時通訊系統來作聯絡。雖然是冰冷的機器加以轉化為工整的字體,但是朋友所含的關心呵護卻沒減少過,也因此是不是親手寫成的書信我倒也不太在乎。只是啊,鑰匙轉動的瞬間、應聲彈開起的的簧片,都在在令我將一日原先低沉的心情飛揚跳躍起來。得知另外一個空間裡,也許有人正輕輕捎來了祝福和美意的想像真的頗使人微笑,為對方微笑,也為有人喜愛的自己微笑。

      《附上我的愛》這本書之所以讓許多人感動或許就是這抹微笑吧。[1]它讓人在嚴冬寒冷天候感到溫暖呵護,原先沉下陰鬱的神色被溫柔輕暖的雙手撫著。

      故事的情節其實並不複雜,內容也是以簡單流暢的書信體寫成:買賣古書的英國商人哈洛德‧艾德華茲在為響應國際特赦組織的活動中,與一位俄國女孩瑪琳娜‧阿伊多娃通信,其時間橫跨十五年、空間穿越歐亞間。

      其實,在閱讀這本書籍的初期,我遭遇了一點阻礙。一方面也是如同《附上我的愛》的推薦序中所說的,歷史感受度很低:

      「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一輩對於時光的感受,遠比上一輩冷淡,而我們的下一輩又比我們冷淡一些。這通常不會造成生活太大的阻礙,但是會造成我們的歷史感受很低。因此沒有辦法感受到冷戰時期,英蘇兩地如此書信交會意味著什麼?[2]

      雖然在閱讀之初也找了許多俄國近代史來研究,對於英蘇二地的地理方位也進行了參照,但是老實說就如〈推薦序〉所說的一般有著隔閡。我總覺得和此書隔著一層透明略帶冰冷的玻璃,看得到卻感動不到,看在眼裡卻進不到心裡。這種情況一直要到我閱讀了三十頁左右才趨於好轉。

      這本書多少會被拿來與《查令十字路84號》作比較。同樣的書信體、兩方異地人物的心靈交流、筆鋒略帶犀利的探討書籍,這種種雷同度都使人帶著過去對《查令十字路84號》的感動和印象來品嘗《附上我的愛》。

      但是,多少還是不一樣的。從《附上我的愛》封面那美麗女孩墊著腳尖的芭蕾舞姿態,在略帶暗沉的復古背景,交織出來的是令人回首重重的回憶紀事。這份紀事少了《查令十字路84號》的辛辣品評、戲謔又帶幽默的贊論,而多了天真純稚的童言童語、含蓄內斂的關懷問切。在政治背景嚴峻荒謬的蘇聯時代,三口之家被嚴密監控、遭到孤立的對待,一封封遠從英國跨海捎來的書信,織造出讓人幾乎是近乎顫抖的哭泣的一篇故事。

      不可否認,時空的隔閡使我對當時蘇聯時代的情況未能身如其境、瞭若指掌。但我能想像當一個人在熟悉的空間、語言被活生生孤立時,該是多麼的難堪和悲切。不管這些孤立是有意或是無奈所促成,但對一個家庭所造成的傷害想必是比北方冰雪還要寒澈凍骨。也因此,我會說當瑪琳娜一家人在收到書商哈洛德的來信時,該是會如何的顫抖地打開信件。這種顫抖是錯愕、也是感動。就好像受困山區失溫已久的登山客,在被覆上厚重毛毯、擁入懷中時,從原先已對溫度喪失感知能力的身體,到感覺到週遭環境既冰冷、又溫暖時,產生的身體自我保護機制的顫抖反應。

      顫抖,是因為感到了溫暖啊。

      而《附上我的愛》這本書也比《查令十字路84號》的面向更為廣泛。不僅只有對書本的討論評價、還包括了彼此家庭的分享問候、輕柔善意的溫暖送予及不卑不亢的請求協助、甚至是對彼方城市的好奇想像、文化物質的流行探索,彼此之間的充滿關懷,夾雜在時而寄達、時而扣留的書信包裹中,顯得格外諷刺突兀卻又笑淚相伴。

     在書信、電話、行動、交友長期遭到KGB的監控下,家中女主人蕾拉的苦楚可想而知,而小女孩瑪琳娜雖然年幼,但在漸懂人事的成長下,其實或多或少也察覺到這個世界的冷眼和惡意。更不用提在整個時空都處於緊繃防衛的戒備下,人們對這個家庭的譏笑嘲弄。如瑪琳娜在一次探訪被關在獄中父親時,即遭受到看守人員嘲笑其父親「正在這裡從事一份有趣的工作」。[3]這時,瑪琳娜哭了,她的哭泣是因為得知父親其實並非如原先自己所認知般只是在遠方工作,而是被關禁在監獄裡,她更哭泣自己和父親的被惡意恥笑和輕視。

      對照著哈洛德不求回報的勤勞書信,其實可以了解到這本書籍之所以感動了許多人的原因,也可以明白為何我在閱讀完後會感到如此沉重!

      但若說這本書帶我給感觸是全然美好,那倒也未必。我總覺得《附上我的愛》並非絕對的佳作,在我心中充其量只能算在中等。

      會有這樣的感覺或許是因為該書篇幅略多,足足有三百多頁都是書信往來,在時間長達十五年的紀事下,我總有點像在看「流水帳」的錯覺,其敘述偏於瑣碎雜亂,情節過於平淡緩慢,以致於總是心浮氣躁的。一直到第二次重新閱讀時,這種感覺仍然存在。

      我想,我終究還是把《查令十字路84號》的影子加在《附上我的愛》了。我總期待它下一步將會有逗趣可愛的對話、機警智巧的張力,但是《附上我的愛》的畫面卻一直籠罩在烏雲密佈的高壓鐵幕下,那是種「想開懷大笑都覺得無力」的失落感。

      或許是我的刻板印象太深,以致於我對這本書的期待過大,但該書的確沒有我上述所描述的特色,總有一種「啊!這些真的是書信啊」的恍惚感。

      再過一段時間吧,也許再過一段時間後,我重新閱讀的結果將改觀,也許我會為這本書「附上我的愛」,為它而手不釋卷。但也許我會發現,過去我以為是受刻板印象而誤解的感覺,其實才是真正的評價啊。

 

 


[1] 安娜‧赫爾斯布魯─波特、瑪琳娜‧阿伊多娃:《附上我的愛》(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8月)。

[2] 同註1,小小書房店主虹風〈推薦序〉,頁5。

[3] 同註1,頁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adingfir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