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尚‧德雷《找死專賣店》創意十足[1],即便似乎不是原創[2],但以「販售創意自殺產品,供人結束自身生命」為故事主軸,的確令人莞爾與好奇。不到二百頁的輕薄篇幅在作者巧思與博引構思下,呈現不致輕浮空洞、反紮實穩貼、又變幻精采的中篇小說。
故事建構在傳承十代的有口皆碑老店,當家老闆屠三島與妻子屠露詩共育二子一女,分別是:長子文森、次女瑪蓮、與么子亞倫。一家五口居住在外型若教堂、或若清真寺、或若廟的古老宅邸。[3]屠家世代營生殊異常人,取名亦其來有自:切腹自殺的日本文學家三島由紀夫,舉槍自盡的後印象派畫家文森‧梵谷,雖多揣測、但大抵定論吞食安眠藥物而逝的美國女星瑪麗蓮夢露,吃下經浸泡氰化溶液的蘋果而亡的電腦之父亞倫‧杜林,盡是才華絢爛、卻軋然傾墜的人間流星。
之所以平鋪直敘、近乎撰寫家譜般述說書中概梗,實因此是說明本書幽默的絕佳例證──
能居膜天敬神的宗教建築,能使室內聖器法具,唯宣教引善的神職人員。再者,世間宗教無論歧異,皆視「自殺」同「殺人」。因是不容饒恕之罪行,故死後靈魂必墮地獄,不得復返。然,屠家家居「信仰歸屬」,屋內擺放卻盡是琳瑯滿目自殺商品,每當悲苦眾生前來告解,屠家的貼心建議是不道再見、而言永別。更甚者,唯恐無以為繼,自居身懷「重責使命」,故屠家家訓:嚴禁自殺。
別具諷刺巧思的,不僅如此。舉凡書中須冠以姓名者,作者無不以古往今來知名自盡人物套之,自古希臘、羅馬時期至現、當代,從神話傳說到史書記載,由文學、藝術、音樂到政治界,不厭其煩,屢次正聲:這個世界絕非荒謬,而為真實。
書中另個逗趣地方,是在作家下筆形容長子屠文森時,激烈狂放又鉅細靡遺,直讓人攤開畫冊找尋這是哪幅的「梵谷自畫像」?
正如書中當家屠三島所感:男人的一生真漫長,要徹底捨棄這一切真漫長。[4]除有三島的家學淵源,露詩的自四歲便了無生息的童年陰影[5],以及十多年來文森與瑪蓮的自棄自厭,要捨棄這一切真何其困難與漫長!故縱使從小樂觀開朗的么子亞倫無形潛移默化家人,自殺專賣店因此轉型為賣著可麗餅與烤物的歡樂物品店,而父母兄姐亦露出幸福笑容、哼著輕快小調,亞倫卻終須如書末的決然放手──
自己的人生課題,終須自己獨立面對與解決。
正感一切逐漸改變併轉好時,考驗這才開始。如何捨棄牽制大半人生的漫長晦暗過去,自在踏實往來行走燦燦日照,並滿懷豐沛熱情引導困頓失落心靈?此等艱鉅與漫長的人生課題,無法依傍他人,更可能在以為找到解答後,而遭答案狠甩一耳光!但真要因此悲觀甚或絕望,倒也不必。僅手持信心、心懷勇氣,佐洋溢樂觀,則不明未來皆將是自我肯定的闖關挑戰!
說到這裡,倒是點出該書缺失。作者簡練作結,衷旨卻因此模糊。原該是智慧的哲理感慨,卻只看到99%的法式幽默對談,與1%的語焉不詳。評論最後,並非全然不好,只是僅存消磨時光、打發閒暇的價值,而闔書之後,竟連這點價值也被窗外豔陽消磨得幾乎殆盡。
[1] 尚‧德雷(Jean Teulé)《找死專賣店》(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8月出版)。
[2] 在本書封面內側的「關於作者」言及:「本書則是他在研究十九世紀的詩歌時,從書評中看到『自殺小店』的標題,因而啟發靈感。」。
[3] 同註1,頁47。
[4] 同註1,頁150。
[5] 同註1,頁171。